2023届毕业生就业大幕开启 部分企业校招提前 产业升级催生新就业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届毕级催旧岗位需求萎缩的业生业大业校业升业同时,城市更新、幕开金融科技等新岗位需求强劲,启部前产为毕业生的分企个人发展提供了契机。 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招提就业季大幕已经拉起。近日,生新北京、届毕级催湖南、业生业大业校业升业黑龙江等地陆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幕开专场招聘等活动。启部前产 就业竞争程度将更为激烈,分企多地已经表示,招提2023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生新 “今年7-9月,届毕级催有200家左右用人单位向学校发布了招聘需求。以前,暑假是学生的就业准备期,但今年直接变成了招聘期。”在近日举行的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2022年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上,西南财经大学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利军说。 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比如本科生升学率持续提高但考研落榜生没有就业意愿,中小企业招聘期与公务员等政策性岗位招考时间冲突,灵活就业形成庞大就业蓄水池但社会保障有待完善等。 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出现了新机遇,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旧岗位需求萎缩的同时,城市更新、金融科技等新岗位需求强劲,为毕业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契机。 2023届毕业生就业大幕拉开 2022年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1076万人,有专家指出,2023届应届毕业生人数可能再创新高。 在全国层面,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比上年增长15.67%,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110.66万人,比上年增长20.74%。 在地区层面,《北京日报》近日报道称,2023届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数量相较上届有所增长。 在高校层面,西南财经大学2022届毕业生6800多人,2023届7000多人,“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研究生规模不断增长。”徐利军说。 近日,各地陆续举行毕业生就业活动。10月10日,北京高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季启动会暨校企对接交流会举行,对接会发布了“1+5”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活动方案。 黑龙江省近日召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调度推进电视电话会议,黑龙江省人社厅要求各地人社部门以实施服务攻坚行动为牵引,细化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举措,强化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服务。 2022年10月-2023年8月,广西教育厅将组织举办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不少于45场。 湖南省出台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揽子”举措,每周至少举办一次招聘活动,并协调相关部门、行业争取推出更多基层项目。 “今年7-9月,有200家左右用人单位向学校发布了招聘需求。以前,暑假是学生的就业准备期,但今年直接变成了招聘期。”西南财经大学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利军说。 城市更新拓展新的就业场景 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在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国内外升学、公务员等政策性岗位比例提升。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将于10月25日开始报名。据报道,“国考”报名人数已连续14年超百万,去年国考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创历史新高。 考研报名人数也屡创新高。徐利军介绍,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本科生升学率保持在41%左右,2022年达到42.25%,再创新高。 升学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也产生新的问题。据介绍,有的高校有相当数量2022届本科毕业生暂不就业,他们主要是考研失利准备明年再考的学生。 政策性岗位招考与企业招聘存在一定时间冲突。在企业招聘高峰期的上半年尤其是春季,很多政策性岗位招考没有举行或结果尚未出炉,这导致毕业生在企业应聘时保持观望。 “实际上有些小微企业的岗位还是不错的,企业也想尽早招到人,但毕业生却选择观望。”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说。 2023年考研报名已经于10月5日开始,但不少招生单位被曝出将缩招,这加大了考生的焦虑。欧阳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部分高校缩招的原因包括:前两年扩招的学生尚未毕业,这带来较大的培养压力,突出体现在宿舍等基础设施紧张,研究生导师人数有限,师生比过大等。 欧阳俊认为,教育有自身规律,教育政策关系重大,调整不宜过猛。 毕业生就业去向变化还突出表现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催生新的就业机会。 首开城市更新研究院执行秘书长崔骥介绍,当前城市更新领域所带动的就业潜力,将超过城市开发领域的就业总量。“今年在北京,首开就因为新开展的城市更新项目而增设了不少项目部,带动就业的效应十分明显。”他说。 城市更新还可以拓展新的就业场景,比如城市服务业从传统的餐饮、交通运输等基本生活服务升级至城市综合服务,带来高品质的生命体验的同时,公共文化空间、美术馆、博物馆及其所带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新的就业。 “金融业一直是西南财经大学毕业生去向最多的行业,近年来金融业用人需求总体下降,但金融科技岗位用人需求上升。”徐利军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在增长。 平台经济推动灵活就业 平台经济吸纳了大量就业,尤其是灵活就业。 7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我国有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灵活就业能有效促进就业,也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上述2022年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上,欧阳俊指出,平台经济的就业蓄水池作用近年来格外明显。平台经济吸纳就业依托于消费,因此,就业政策需要与消费、收入政策形成协同。 平台经济能够助力高质量就业。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敏介绍,很多平台经济从业者呈现“白领化”趋势。“调研发现,在腾讯私域运营从业者群体中,月薪过万的比重超过50%。”他说。 平台经济还催生了大量复合型人才。王敏介绍,一方面,许多新就业形态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多方面能力,如私域运营需要兼备理论、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知识,驱动从业者持续提升多元复合能力,另一方面,平台也能为从业者提供全链条、体系化人才培养服务,为他们跨行业发展夯实底层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是平台经济灵活用工的重要力量。一名即时零售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其所在的平台为超过4万人提供灵活就业机会,25%是在校学生。 灵活就业形式已经从平台经济扩展到传统行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主任孟泉介绍,在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也采取了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灵活用工形式,出现了日结工、季节工等类型。 灵活就业形态的发展催生了多家人力资源服务上市公司,包括、、万宝盛华等。孟泉认为,这些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集聚了大量劳动力资源,某种程度上助推了灵活用工方式的蓬勃发展。 一方面,大量灵活用工降低了用人单位的经济成本,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另一方面,灵活用工也让劳动关系认定和劳动权益保障复杂化。 保障灵活就业者劳动权益 国家推出了多种强化保障和服务平台经济稳就业的举措。7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依法保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严肃查处逃避用工主体责任、拖欠薪酬等问题,实施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7月13日国常会还指出,加快零工市场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零工供需对接;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培训,给予培训补贴和培训期间生活补贴。 天津市近日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的通知》,提出今年年底前,各区建成1家规范化零工市场;2025年,全市建成30家规范化零工市场。并将规范零工市场运营管理,畅通零工市场投诉举报渠道,依法监管职业中介机构。 在上述2022年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上,孟泉介绍,平台经济上的灵活就业出现去劳动关系化现象,不是签署劳动合同而是采取劳务派遣,或者劳动者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再进行众包等形式。“平台在开发更多的灵活用工形式,来应对劳动关系给平台带来的成本压力。”他说。 对于劳动者来说,平台经济提供的灵活就业有充分的收入激励机制,工作时间更灵活,同时平台也在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员工关爱。 但孟泉指出,“更长远的问题是能否实现持续性就业,也就是平台经济灵活就业劳动者在这样的岗位上能工作多长时间,或者离开这个岗位后还能否获得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平台经济灵活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暴露程度及紧迫性,目前职业伤害保障,养老和医疗保障,劳动强度、休假等劳动基准领域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 (作者:王峰)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2145+25754”
- 大摩:予中国铁塔与大市同步评级 目标价1港元
- 俄军大规模打击乌军事目标,乌克兰州长:正使用所有可能线路运送武器!俄方称改用卢布支付俄天然气仍有时间
- 北京发布助企惠企21条 市场监管电子证照库将实现一照通办
- 纯碱期价月内涨超13% 多家上市公司看多市场需求
- 疫情下金融客户投资情绪降至冰点 上海部分保险、私募产品销售被迫延后
-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春:中国版权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 Penske订购750辆福特电动货车
- 董小姐没有退路
- 7年多仅新增1项发明专利授权 丰立智能冲刺创业板
- 上海开启复工复产,重点打通长三角供应链
- 证券时报:老龄化背景下,企业要快速发展自动化,壮大国内机器人生产
- 合盛硅业原总经理被审查起诉,公司表示尽最大努力追回损失,年内股价跌幅超25%
- 央行、外汇局出台23条举措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
- 特斯拉上海工厂复工仍在爬坡,供应链危机待解
- 上海市就医保药应急平台启动 保障重症慢病患者不“断药”
- 深交所提及的达科为,什么来头?
- 多家公司退市倒计时,这家公司只剩1天交易!A股、基金上热搜,啥情况?
- 博鳌亚洲论坛报告:亚洲经济仍处于恢复之中 但增速或有所收敛
- 罕见下跌20%,机构紧急调低目标价,十年30倍光伏巨头怎么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
- 二十大时光•聆听报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把握新时代机遇 推进中国电影迈上新高峰
- 徐伟杰:善用金融业资金力量,做出差异化优势
- 中国贸促会:三季度中国市场对外资依然保持较强吸引力
- 二十大时光•聆听报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把握新时代机遇 推进中国电影迈上新高峰
- 地块销售限价普遍上涨,成都第三轮土拍收金325亿
- 前三季度湖南建筑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完成总产值9293.02亿元同比增长10.3%
- 一则集采消息吓坏OK镜 多家企业坦言“突如其来” 未来仍有这些未知数
- 永兴材料前三季营收逾108亿,净利42.7亿元增逾6倍
- 仿生机器人风起:新兴消费需求刺激产业升级,服务机器人商业化提速
- 专访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美联储升息抑通胀错了,稳健性和复原力是应对极端不确定性时代法宝